线性系统理论期末考点

第七章 数学基础

  • 单模矩阵与单模变换
  • 互质性与互质性判据(秩判据)
  • 既约性与既约性判据(行次系数矩阵或列次系数矩阵)
  • 非既约矩阵的既约化
  • Smith标准形

第八章 矩阵分式描述(MFD)

  • 左MFD与右MFD的求法
  • 真与严真的性质与判据
    • 有理分式判别法(分子次数小于等于为真,小于分母次数为严真)
    • G(s)G(s)阵判别法(s趋向无穷时G(s)G(s)等于常阵为真,等于零为严真)
    • 列既约右MFD列次系数判别法
    • 行既约左MFD行次系数判别法
  • 从非真MFD导出严真MFD(多项式除法导出有理分式部分并求出新的R(s)R(s)作为N(s)N(s)
  • 不可简约MFD的性质与判据(互质性判据,判断有无同时降秩的ss值)
  • 由可简约MFD求不可简约MFD的算法(以右MFD为例)
    • 求gcrd表为R(s)R(s)
    • R(s)R(s)的逆,表为R1(s)R^{-1}(s)
    • D(s)D(s)N(s)N(s)分别右乘R1(s)R^{-1}(s)得到新的D(s)D(s)N(s)N(s)
    • 组合,解毕

第九章 传递函数矩阵的结构特性

  • 史密斯-麦克米伦形的形式与导出
    • 求出所有元有理分式的最小公分母,表为d(s)d(s)
    • 分子矩阵化为Smith标准形
    • 消去公因子,解毕
  • M(s)的基本特性
    • 唯一性
    • 非保真性
  • 有限零点和有限极点
    • Rosenbrock零极点定义(基于M(s)的判别法,只适用于有限复平面)
    • 推论性定义
      • 基于不可简约MFD:极点令detD(s)detD(s)等于0,零点令N(s)N(s)降秩
      • 基于状态空间方程:极点令det(sIA)=0det(sI-A)=0,零点令系统矩阵降秩
    • 零点直观解释与其阻塞定理(书P479)
  • 结构指数
    • 定义(书P480),来自于零极点集合,基于S-M形求解
    • 含义(书P481)
  • 无穷远处的零点和极点
    • 思路:引入s=λ1s=\lambda^{-1},化为以λ\lambda为变量的有理分式矩阵H(λ)H(\lambda),求出其S-M形,然后按照有限零极点定义求解
  • 评价值
    • 有限复平面的评价值求法(书P486)
    • 由评价值构造S-M形(书P489)
    • 无穷远处评价值求法(分母次数-分子次数,书P490)
  • S-M形的合成表达式(书P492)

易错考点

  • 零极点推论性定义都基于不可简约MFD,如果题目给出的是可简约MFD,需要转化为不可简约MFD
  • 根据G(s)G(s)求评价值时,直接求各阶子式,子式中包含的分式所对应的ss即为所求的零极点集合,不需要求M(s)M(s)再求零极点
  • M(s)M(s)中对角线各元素必须满足整除性,具体为分子次数随位置增加越来越大,分母次数越来越小
  • 求解M(s)M(s)过程中导出N(s)N(s)时,分母需首一化
  • 根据零点阻塞定理求对应的x0x_0u(t)u(t)时,先由Cx0=0Cx_0=0确认非零初始状态x0x_0,然后由(sIA)x0+Bu0=0(sI-A)x_0+Bu_0=0u0u_0
  • ss在无穷远处的评价值即为对应的有理分式的分母次数减去分子次数
  • ss在无穷远处的零点和极点即为λ=1/s\lambda=1/s矩阵在λ=0\lambda=0处的零点和极点

第十章 传递函数矩阵的状态空间实现

  • 实现的定义与属性(唯一性、维数、最小实现)
    • G(s)=C(sIA)1BG(s)=C(sI-A)^{-1}B
    • 实现维数:dim(A)dim(A)
    • 最小实现:所有实现中维数最小
  • 标量传递函数/传函矩阵的标准实现(要求G(s)G(s)严真)
    • 能控标准形实现(书P528)
      • G(s)G(s)表示为P(s)d(s)\frac{P(s)}{d(s)}的形式,并全部展开
      • P(s)P(s)sns^n系数拆开为P0(s)P_0(s)P1(s)P_1(s)
      • 类似于标量传递函数能控形求解方式进行组合
      • 能控形实现一般不保证能观性
    • 能观标准形实现(书P530)
  • MFD的标准实现(要求MFD严真)
    • 控制器形实现
    • 观测器形实现

易错考点

  • 控制器形和观测器形都要求MFD为严真,如果给出的MFD非严真,则需求其严真部分的MFD。在分离出Q(s)Q(s)Gsp(s)G_{sp}(s)后,考虑Gsp(s)=R(s)×D1(s)G_{sp}(s)=R(s)\times D^{-1}(s),有R(s)=Gsp(s)×D(s)R(s)=G_{sp}(s)\times D(s)
  • 若MFD为不可简约,则该MFD的实现必为最小实现
  • 最小实现的形式不唯一但必定代数等价
  • 若题目要求判断是否为实现,则通过G(s)=C(sIA)1BG(s)=C(sI-A)^{-1}B判断
  • 如果要求判断是否为最小实现
    • 若已知状态空间方程,判断其是否同时满足能控且能观
    • 若已知MFD,判断其是否为不可简约
  • 给定MFD的控制器形实现,判断实现维数时,所求维数即为dim(Ac)=degdetD(s)dim(A_c)=deg det D(s)
  • 控制器形求解步骤
    1. 确认MFD为右严真MFD,如非严真,将其严真化
    2. 写出每行的列次数
    3. 写出DhcD_{hc}DlcD_{lc}NlcN_{lc}
    4. 写出Ac0A^{0}_cBc0B^{0}_c
    5. Ac=Ac0Bc0×Dhc1×DlcA_c=A^{0}_c-B^{0}_c\times D^{-1}_{hc}\times D_{lc}Bc=Bc0×Dhc1B_c=B^{0}_c\times D^{-1}_{hc}Cc=NlcC_c=N_{lc}

第十一章 PMD

  • PMD的形式
    • 同传递函数矩阵G(s)G(s)的关系
      • G(s)=R1(s)P(s)Q(s)+W(s)G(s)=R^{-1}(s)P(s)Q(s)+W(s)
    • 同状态空间描述的关系
      • P(s)=sIA,Q(s)=B,R(s)=CP(s)=sI-A,Q(s)=B,R(s)=C
    • 严真MFD的关系
      • 右MFD:P(s)=D(s),Q(s)=I,R(s)=N(s)P(s)=D(s),Q(s)=I,R(s)=N(s)
      • 左MFD:P(s)=DL(s),Q(s)=NL(s),R(s)=IP(s)=D_L(s),Q(s)=N_L(s),R(s)=I
  • 不可简约PMD
    • 判断不可简约条件
      • P(s),Q(s)P(s),Q(s)左互质
      • P(s),R(s)P(s),R(s)右互质
    • 不可简约PMD的构造(不可简约MFD构造的组合)
  • PMD的观测器形实现
    1. 由PMD化左MFD
    2. 判断左MFD行既约,后判断是否严真
    3. 构造左MFD观测器形实现
    4. 转化为PMD观测器形实现(书P579)
    5. 判断是否为最小实现(PMD不可简约,MFD不可简约,完全能控和能观)
  • PMD的极点和零点
    • PMD的极点(detP(s)=0detP(s)=0
    • PMD的传输零点(系统矩阵降秩)
    • 输入解耦零点(PQ行降秩)
    • 输出解耦零点(PR列降秩)
  • 系统矩阵

第十二章 线性时不变控制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 并联系统
    • 完全能控 == D1(s)D_1(s)D2(s)D_2(s)左互质
    • 完全能观 == DL1(s)D_{L1}(s)DL2(s)D_{L2}(s)右互质
    • G1(s)G_1(s)G2(s)G_2(s)无公共极点可推出SPS_P完全能控和完全能观
  • 串联系统
    • 完全能控 == D2(s)D_2(s)N1(s)N_1(s)左互质
    • 完全能观 == DL1(s)D_{L1}(s)NL2(s)N_{L2}(s)右互质
  • 输出反馈系统的能观/能控性(书P622)
    • 完全能控 == S12S_{12}完全能控
    • 完全能观 == S21S_{21}完全能观
    • S2S_2为常阵,则S1S_1能控能观等价于整个系统能控能观
    • GF(s)=G1(s)[I+G2(s)G1(s)]1=[I+G1(s)G2(s)]1G2(s)G_F(s)=G_1(s)[I+G_2(s)G_1(s)]^{-1}=[I+G_1(s)G_2(s)]^{-1}G_2(s)
  • 直接输出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系统BIBO稳定 == 系统渐进稳定
    • 系统以有理分式矩阵表征时
      • 系统渐进/BIBO稳定 == Δ1(s)det[I+G1(s)]=0\Delta_1(s)det[I+G_1(s)]=0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
    • 系统以不可简约右MFD表征时
      • 系统渐进/BIBO稳定 == Δ1(s)det[D1(s)+N1(s)]=0\Delta_1(s)det[D_1(s)+N_1(s)]=0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
    • 系统以不可简约左MFD表征时
      • 系统渐进/BIBO稳定 == Δ1(s)det[DL1(s)+NL1(s)]=0\Delta_1(s)det[D_{L1}(s)+N_{L1}(s)]=0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
  • 带补偿器的输出反馈系统的稳定性
    • 渐进稳定与BIBO稳定的等价条件
      • S12S_{12}能控,S21S_{21}能观,二者等价
      • 若不满足上一个条件,只能通过渐进稳定推出BIBO稳定
    • G1(s)G_1(s)G2(s)G_2(s)均以有理分式矩阵表征
      • 渐进稳定 == Δ1(s)Δ2(s)det[I+G1(s)G2(s)]=0\Delta_1(s)\Delta_2(s)det[I+G_1(s)G_2(s)]=0的根全部具有负实部
    • G1(s)G_1(s)G2(s)G_2(s)以不可简约左MFD和右MFD表征
      • 渐进稳定 == det[DL1(s)D2(s)+NL1(s)N2(s)]=0det[D_{L1}(s)D_2(s)+N_{L1}(s)N_2(s)]=0的根均具有负实部
    • G1(s)G_1(s)G2(s)G_2(s)以不可简约右MFD和左MFD表征
      • 渐进稳定 == det[DL2(s)D1(s)+NL2(s)N1(s)]=0det[D_{L2}(s)D_1(s)+N_{L2}(s)N_1(s)]=0的根均具有负实部
    • 特殊情形
      • 若反馈通路为常阵,则系统渐近稳定==BIBO稳定

线性系统理论期末考点
http://akichen891.github.io/2024/10/22/线性系统理论期末考点/
作者
Aki Chen
发布于
2024年10月22日
更新于
2024年11月14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