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驱动类PCB布局的最佳实践
原文转自德州仪器(TI)Application Note
简介
电机驱动系统的 PCB 设计并非易事,需要特殊的考虑和技术才能实现最佳性能。电源效率、高速开关频率、低噪声抖动和紧凑的电路板设计是设计人员在布局电机驱动系统时必须考虑的几个主要因素。德州仪器的 DRV 设备非常适合此类系统,因为它们高度集成且配备了保护电路。本应用报告的目标是强调使用 DRV 设备时电机驱动布局的主要因素,并为高性能解决方案提供最佳实践指南,以减少热应力、优化效率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电机驱动应用中的噪音。
接地优化
任何良好的接地方案的目标都是为 IC 及其周围电路提供稳定的参考(Reference),而不受噪声和其他振荡的影响。本节介绍不同的接地技术、接地的常见挑战、使用接地平面的最佳方式以及双层板的接地注意事项。
常用术语/连接方式
本节中使用的术语定义如下:
-
单点接地(Single Point):在单点分布中,所有参考点都源自同一源,从而确保每个负载都有自己的不间断接地路径(见图 1-1 右)。建议将此连接用于电源分布线。
-
星形接地(Star Ground):在星形接地分布中,所有参考点都位于中心;但是,源可能不集中。此方法平衡了所有资源之间的公共阻抗(图 1-1 左)。建议将此连接用于信号线。
-
分区(Partitioning):在使用分区接地方案的PCB中,数字、模拟和高功率信号有自己独立的区域(见图 1-2)。这种分离不是数字和模拟接地的物理分区。
-
网格化(Grid):网格化使整个电路板上的接地路径连续,以确保每个信号都有一条返回源的路径(见图 1-3)。这种做法涉及对元件放置、接地填充、过孔放置和走线路径进行细微更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返回地面的路径。网格化有效地创建了一个更加互连的接地平面,可以降低噪声并降低电源和负载之间的阻抗。
图 1-3 显示了使用接地网格实现有效接地平面的示例。在布局中实施网格化所做的更改很小,这表明小的改动可以产生大影响。
在图 1-3 的示例中,布局 A 和布局 B 是顶层和底层,只留下接地填充、接地走线和前后层之间的过孔。图 1-3 中的布局 C 是电路板接地布线的简单棒状图。每根棒状图或腿代表接地导体的路径。大多数走线仅在一端连接。移除大多数单端走线后,图 1-3 中的布局 D 显示了整个电路板上的接地布线方式;布线上任意两点之间只有一条路径。
图 1-3 中的布局 E、布局 F、布局 G 和布局 H 显示了为实现网格接地而修改的设计。在图 1-3 中的布局 E 和布局 F 中添加了一些走线(以实心黑色显示)并移动了几何图形(由箭头指示)。图 1-3 中的布局 G 显示了修改后的接地棒状图。两端连接的完整走线形成更完整的导体。比较图 1-3 中的布局 H 和布局 D,网格接地已创建了广泛的互连网络,从而创建了所需的网格。其效果几乎与实际接地平面一样有效。
使用地平面
在 4 层板或更大的 2 层板设计中,建议使用接地平面。将 PCB 的一层作为连续接地平面可使每个信号具有最短的返回路径,并减少耦合和干扰。建议通过仔细布线信号线来尽量减少接地平面的不连续性,并将过孔彼此分开以防止平面中断。有关过孔放置的更多信息,请参阅下文。
大多数 DRV 设备都有一个用作接地的导热焊盘,并使用接地铜来散热。图 1-4 显示了公共和分离接地平面的良好布局示例。
注意:如果设计是空间受限的 2 层电路板,则接地平面并不总是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PCB 布局变得更加重要。必须小心谨慎,确保高电流路径远离敏感信号。PCB 的噪声部分(例如功率级 FET、自举电路和电荷泵)通常包含高噪声和纹波,应与此类信号隔离。
常见问题
电容和电感耦合
当两条走线平行延伸时,即使距离很短,也可能发生电容或电感耦合。当一条走线的上升沿导致另一条走线的上升沿时,就会发生电容耦合。当一条走线具有上升沿或下降沿,而第二条走线具有耦合的下降沿或上升沿时,就会发生电感耦合。电容耦合比电感耦合更频繁地发生。
耦合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走线的长度、开关频率、电压变化和走线之间的距离。为了减少电容耦合,请将嘈杂的信号走线远离重要的数字和模拟信号。尝试在接地平面上布线。
在带有预驱动器的开关应用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预驱动器的高电流承载接地平面与 IC 其余部分的接地平面物理隔离。这两个地可以在星形点或单点接地位置连接,如上一节所述。
共模噪声和差模噪声
差模噪声沿着迹线传播到接收设备,然后通过返回路径返回到源,从而导致两条迹线之间产生差分电压。当信号和返回路径上都产生电压时,就会发生共模噪声,这是由于共用阻抗上的电压降引起的。地弹就是共模噪声的一个例子。通过确保所有返回源的路径都是宽、短且阻抗低的迹线,可以大大降低发生此问题的可能性。
考虑EMC
电磁兼容性 (EMC) 主要取决于布局和组件之间的电气连接。
每个信号的返回路径必须从资源流向信号源,从而产生电流环路。该线路环路会形成一个天线,可以辐射电磁能量,该能量由电流幅度、信号的重复频率和电流环路的几何面积决定。建议尽量减少这些电流环路以获得最佳 EMC 性能,图 1-6 显示了常见的电流环路类型。
图 1-6 中的电源线形成环路 A–C–D–B 和 A–E–F–B。系统运行所需的能量由这些线路传导。
环路 L-M-F-D、N-Q-P-F 和 G-H-J-K 由信号和控制形成。如果不考虑系统外部的线路,这些线路所包围的面积通常很小。但是,必须在高频下考虑这些线路,因为它们通常会传输会影响 EMC 性能的信号。
当连接器、接头或其他组件破坏接地平面时,也会形成电流环路。这会导致开关电流的高频分量在电路板周围传播得更远,从而有效地形成一个大环路。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过孔中。
热效应
电机驱动器并非理想设备,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功率会以热量的形式在内部耗散。必须在驱动器损坏之前处理转换为热量的能量。正确的 PCB 设计可以有效消除效率低下产生的热量,并使设备保持在推荐温度。
PCB 传导和对流
电机驱动器热性能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设备内部产生的热量可以消散的路径。热量从芯片传到较低温度环境的主要路径有三条:
- 封装材料
- 键合线
- 导热 Pad
以这三条路径为例,导热焊盘是热量从设备传出的最有效路径,其次是封装材料,最后是键合线。导热焊盘集成电路封装中使用的技术从芯片到外部铜平面创建了一条低热阻路径。因此,导热焊盘可以有效地将大量热量从芯片传导出去。驱动器下方的导热焊盘应足够大,以覆盖导热焊盘的整个区域,并且仍然包括 PCB 其他部分的大表面积。导热焊盘还应紧密结合到底部接地平面,并在导热焊盘正下方放置几个导热过孔。图 2-1 显示了设备芯片中产生的热量使用的出口路径示例。
将顶部和底部接地平面连接到驱动器的导热焊盘可显著提高 PCB 设计中的散热量。因此,在布局中应将这些平面做得尽可能大。
连续Top-Layer导热焊盘
将导热焊盘连接到实心铜平面是创建驱动器芯片产生的热量出口路径的重要要求。为了使热量从设备中流出,铜平面必须从导热焊盘连续到电路板上的其他区域。最佳做法是包括一条从驱动器下方的铜填充到宽阔的高表面积平面的宽出口路径。如果这些平面被中断,热量的出口路径就会收缩,从而增加热阻。热阻的增加会导致导热焊盘和同一平面上更宽的表面积之间的温差更大。图 2-2 显示了驱动器下方收缩和连续接地浇注引起的温升示例。
在驱动器下方放置连续的铜导热焊盘对于设备高效冷却非常重要。
将宽路径整合到高表面积平面可使驱动器导热焊盘和环境空气温度之间的热阻保持在最低水平。
铜厚 (Copper Thickness)
虽然连续、宽阔的平面会降低热阻,但平面上的铜厚度也是 PCB 热性能的关键考虑因素。通过增加 PCB 上的铜镀层厚度,平面的有效热阻会降低。下式可计算铜厚度与平面面积之间的关系:
假设长度和宽度为 1 厘米,镀层厚度为 1 盎司 (0.0035 厘米),则与驱动器横向连接的铜平面的近似热阻可按照下式计算:
如果铜厚度加倍,相同尺寸平面的热阻就会减半。连接到驱动器的接地平面上的铜厚度越厚,有助于高效地将热量从设备传导到周围空气中,而不会导致电路板上出现明显的温差。
散热过孔连接方式(Thermal via Connections)
散热过孔应将顶层和底层连接在一起,以便热量可以从 IC 散发到两层。散热过孔不应使用热风焊盘(Thermal Relief,即十字花焊盘,为了防止因散热过快而导致的虚焊,在电源和地的过孔采用十字花的工艺连接,减少了接触面积,降低了散热速度,方便焊接)连接,因为热量从顶层通过通孔流到底层的路径受到限制。这种热流路径的收缩导致通孔周围顶层剩余部分的温度升高。直接连接通孔可使通孔和铜层之间的热阻尽可能低。散热通孔应与内部接地平面连接,并在镀通孔的整个圆周周围进行完整连接。不要用焊料掩模覆盖通孔,否则会导致过多的空洞。图 2-3 显示了散热通孔和直接连接通孔之间的温差。
散热焊盘接头将平面与过孔或组件电连接起来,但它们会减少组件或过孔与平面之间的热流。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烙铁或回流炉只加热组件并确保可靠的焊接连接。这种方法对于不需要过孔在平面之间进行热传导的应用非常有效。然而,电源应用(例如电机驱动器)要求将这些过孔直接粘合到平面上,以实现层间的最佳热性能。
散热过孔宽度 (Thermal Via Width)
虽然导热焊盘在芯片和 PCB 顶部接地平面之间提供了低阻抗热路径,但应考虑连接顶部和底部接地平面的过孔的热阻抗。德州仪器建议在导热焊盘正下方设置直径为 20 mil 的导热过孔,孔径为 8 mil。
减小散热孔的直径或增加孔的尺寸会增加热阻。建议的 8 mil 孔尺寸和 20 mil 直径需要从散热焊盘到底层的最小焊料芯吸,并将过孔的热阻保持在最低水平。图 2-4 显示了推荐的过孔放置位置。
PCB散热设计小结
总结一下热设计,电机驱动器系统中热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如下:
- 导热焊盘(Thermal Pad)连接是器件芯片导热的最有效途径
- 使用从导热焊盘到接地平面的连续顶层灌注
- 尽可能使用 1.5 或 2 盎司铜厚
- 使用直接连接热通孔
- 使用 8 mil x 20 mil 的导热过孔(Via)尺寸,以避免过多的焊料渗入
- 将热通孔分组为阵列,以最小化平面之间的热阻
过孔(Vias)
PCB 上的通孔在电路板的不同层上具有两个位于相应位置的焊盘,它们通过穿过电路板的孔进行电连接。该孔通过电镀制成导电的。有几种类型的通孔,例如盲孔、埋孔和热孔。对于电机驱动器 PCB 设计,重点是普通通孔和热孔。
通孔经常用于信号轨道和电源轨道的 PCB 布线。对于信号连接,电流很小(微安到毫安),一个或两个通孔可能足以将信号路由到另一层。对于电源连接,可以在电源或接地迹线上添加多通孔或“通孔拼接”,以确保层间以及电源和接地平面之间的低阻抗连接。还可以添加多通孔以将设备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其他电路板层,如第上一节所述。
过孔电流承载量(Via Current Capacity)
在电机驱动器 PCB 设计中,多通孔通常用于层间高电流连接。提供适当的通孔尺寸和数量以实现低电阻和长期可靠性非常重要。通常,通孔的直径至少应为走线的长度。在使用铜平面作为走线的情况下,多个通孔应位于电流进入或离开元件引脚的位置附近。
下表列出了按照 IPC-2152 标准,1 盎司 PCB 在温度升高 10°C 时不同通孔直径的电流容量。
Via Diameter | Current Capacity |
---|---|
6 mil | 0.2 A |
8 mil | 0.55 A |
10 mil | 0.81 A |
12 mil | 0.84 A |
16 mil | 1.1 A |
过孔布局建议
多过孔布局
多通孔对于低寄生接地和大电流连接非常有用。图 3-2、图 3-3 和图 3-4 显示了多通孔放置在电路板设计的不同位置的示例。
过孔放置
尽管过孔很小,但它们会占用 PCB 和接地平面上的空间。将多个过孔布线在一起会在平面上产生间隙,并影响电流和接地回路。良好的过孔布局可为所有信号创建充足的返回路径。图 3-5 显示了如何避免过孔造成不必要的接地平面分裂的示例。
通用布线技巧
在进行电机驱动器 PCB 设计时,请遵循以下通用布线技术:
- 使栅极驱动器走线尽可能宽且长度尽可能短。对于至少 1 盎司铜,从 20 密耳的走线宽度开始,如果大电流需要,则走线宽度可以更大。
- 高端FET栅极的信号走线应当尽可能靠近开关节点走线,以尽量减少电感、环路面积以及 dv/dt 开关引起噪声的可能性。
- 不要使用直角走线。走线中的 90 度弯曲会起到阻抗的作用,并可能导致电流反射。当电机的相位切换时,急弯可能会引发电磁干扰 (EMI) 问题。圆形弯曲是理想的,但在实际设计中可能不切实际。拐角布线的最佳做法是使用钝角。图 4-3 显示了走线中不同角度的示例。
- 将过孔过渡到焊盘,特别是将输出引脚上的细线过渡到粗线。泪滴(Teardrop)技术可降低信号转换的热应力。该技术还可避免线的开裂,并使线在机械上更坚固。泪滴技术适用于从小信号过渡到通孔焊盘的情况。
- 绕物体布线时,应以平行对的方式布线,以避免因分叉布线而导致的差分阻抗和不连续性。这种方法对于电流检测放大器的信号非常重要。
- 将无源元件(例如源匹配电阻或交流耦合电容)放置在信号路径内,并将它们并排放置。平行放置元件可产生更宽的走线间距。不建议交错放置元件,因为这会造成狭窄的区域。
- 将电路的模拟部分和数字部分分开接地是抑制噪声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Bulk电容和旁路电容的放置
Bulk电容放置
在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中,Bulk电容器(大容量电容器)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低频电流瞬变的影响,并存储电荷以提供电机驱动器切换时所需的大电流。选择Bulk电容器时,请考虑电机系统所需的最高电流、电源电压纹波和电机类型。
使用Bulk电解电容帮助从通过电机绕组驱动的电流中获取低频、高值电流。这些电容器通常大于 10 μF,具体取决于应用要求。
将所有Bulk电容器放置在电源模块或电路板的电源入口点附近。TI 建议每个Bulk电容器都有多个通孔将焊盘连接到相应的电源层。TI 还建议所有Bulk电容器都具有低等效串联电阻 (ESR)。
电荷泵电容器(Charge Pump Capacitor)和自举电容
TI 的大多数电机驱动设备 (DRVxx) 都使用电荷泵或自举电容器来完全切换高侧 N 沟道 MOSFET 的栅极。将这些电容器放置在尽可能靠近电机驱动设备的位置。在图 5-3 中,C4 电容器是用于从 VM 到 VCP 引脚的电荷泵输出的电容,而 C7 电容器是用于电荷泵切换节点的电容。
旁路(Bypass)/解耦(Decoupling)电容放置
靠近电源
旁路电容用于将高频噪声最小化,以减少进入 DRV 器件电源引脚的噪声。TI 建议将电容尽可能靠近器件的电源输入引脚和接地引脚。如果旁路电容和器件之间的走线长度没有最小化,它们可能会在旁路电容要过滤的高频下产生电感。走线电感增加的阻抗可能导致电源引脚处的电压或电流产生振铃,从而导致 EMI 并影响数字或模拟电路的性能。最佳做法是将值较小的电容尽可能靠近器件放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走线电感的影响。将值较大的电容连接到值较小的电容之后,因为随着电容值的增加,电感变得更小。
如上文所示,使用的过孔越多,阻抗越低。TI 强烈建议在电源层和接地层使用多个过孔。将过孔直接放置在电容器的安装焊盘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布线面积,同时仍能实现电流流动布线。请遵循以下旁路电容器指南:
-
不要在旁路电容器和有源器件之间使用过孔。可视化高频电流流动并尽可能减少高频电流环路。
-
确保旁路电容器与有源元件位于同一层,以获得最佳效果。不要在旁路电容器引脚和 IC 电源或接地引脚之间放置过孔。
-
将过孔布线到旁路电容器中,然后再布线到有源元件中。
-
使用最多的过孔和最宽的走线以获得最佳布局。
-
旁路电容器越近越好(小于 0.5 厘米,0.2 英寸)。
-
不要使用大于 3:1 的长宽比。
靠近功率级(Power Stage)
对于功率级上的旁路电容,请使用小型陶瓷电容器来衰减由 MOSFET 和其他寄生电容切换引起的高频电流。这些电容器的电容值通常小于 10 μF,具体取决于应用要求。
靠近开关电流源(Switch Current Source)
正确布局和放置这些电容器对于确保其有效性至关重要。电容和开关电流源之间的任何额外寄生电感都会降低其效果。理想情况下,将电容器放置在尽可能靠近开关电流源的位置,在本例中为电机和 MOSFET。图 5-7 显示了基于上一个原理图示例的示例布局。
靠近电流测量运放
对于带有集成电流检测放大器 (CSA) 的设备,TI 建议将额外的去耦电容尽可能靠近检测引脚放置,并使用大约 1 nF 的值。图 5-8 显示了去耦电容 C12、C13 和 C17。
靠近稳压器(Voltage Regulators)
对于带有稳压器的器件,请将电容器尽可能靠近引脚放置。尽量减少接地引脚的接地回路。例如,图 5-9 显示 C18 电容器尽可能靠近 DVDD 稳压器。
MOSFET的放置与功率级布线
栅极驱动器和功率 MOSFET 的放置对于预驱动器电机驱动解决方案的正确功能和最佳性能至关重要。对于带有集成 MOSFET 的电机驱动器,例如 DRV8870、DRV8313、DRV10987、DRV10983-Q1 和 DRV8873-Q1,正确的布线已在内部完成。对于栅极驱动器,例如 DRV8701、DRV8304、DRV8306、DRV8323、DRV8343-Q1 和 DRV8353,仔细规划 PCB 的布局和功率 MOSFET 的放置非常重要。以下部分介绍了一些常见的 MOSFET 拓扑,并介绍了使用常见电机驱动架构的基本布局示例。
常见功率 MOSFET 封装
本节介绍一些常见的 N 沟道功率 MOSFET 封装类型。大多数
功率 MOSFET 都有这四种选项之一。通过了解封装类型、尺寸和引脚排列,可以更好地设计 PCB 以获得最佳解决方案。
图 6-1 中的符号代表 N 沟道功率 MOSFET。虽然 MOSFET 是一种四端器件,具有源极、栅极、漏极和体极,但体极通常位于源极端子。
MOSFET 封装与功率级和散热直接相关。不同的封装具有不同的布线规则。
DPAK
图 6-2 所示的 DPAK (SOT-252) 封装是业界最常用的封装之一。此封装在尺寸和性能之间实现了折衷。DPAK 封装通常用于高功率 MOSFET 和稳压器。
D2PAK
D2PAK(SOT-252)封装(见图 6-3)是 DPAK 封装的较大版本,可以提供更好的散热效果。
TO-220
TO-220 封装(见图 6-4)是一种通孔 MOSFET 封装。直立片可用于安装散热器。使用这种封装的缺点是它需要更多空间,并且通常比表面贴装封装(例如 DPAK 和 D2PAK 封装)更高。
8-Pin SON
8 引脚 SON 封装(见图 6-5)是最常见的无引线封装。此封装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可实现最小的电路板空间和最佳性能。大多数引线封装具有相似的引脚排列。8 引脚 SON 封装的独特之处在于,与引线封装(TO-252 和 TO-220)相比,栅极引脚位于相反的一侧。
MOSFET布局设置
图 6-6 和图 6-7 显示了两种典型配置的常见 MOSFET 位置和布局;分别为半桥堆叠和半桥并排,适用于有引线和无引线封装。
这些半桥布局可以重复用于多个半桥拓扑,包括 H 桥(两个半桥)、逆变器(三个半桥)和双 H 桥(四个半桥)。
功率级布局设计
在为功率 MOSFET 选择正确的位置后,下一步是确保布线正确。由于 MOSFET 用于高功率、电机驱动开关应用,因此设计对非理想布局引入的寄生效应很敏感。本节介绍了一些需要布线的关键信号以及管理这些信号的最佳实践。功率级如图 6-8 所示。
开关节点(Switch Node)
开关节点是高端 MOSFET 的源极引脚和低端 MOSFET 的漏极引脚之间的连接,如图 6-10 所示。此节点是最终连接到负载(在本应用中为电机)的网络。开关节点是半桥配置中要路由的最关键信号,因为此网络上的信号具有高频、大电流特性。图 6-8 所示的电路具有由 PCB 和功率 MOSFET 引起的许多非理想寄生效应。图 6-9 显示了其中一些主要寄生效应,它们是开关节点振铃现象的主要原因。
开关节点振铃是由于 PCB 和功率 MOSFET 的寄生效应导致的开关节点上的 LC 振荡。开关节点振铃会导致 EMI 并产生过冲和下冲电压,这可能会违反 MOSFET 漏极-源极电压和栅极驱动器引脚的绝对最大额定值。它还会降低功率级的效率。
可以通过外部措施和系统调整(降低斜率、外部缓冲器等)来解决开关节点振铃问题,但基本合理的布局可以解决许多主要问题。图 6-10 中的布局示例显示了最小化高端 MOSFET 源极和低端 MOSFET 漏极之间电感的设计。最佳做法是最小化铜平面连接的长度并最大化其宽度,并使用具有最小寄生电感的 MOSFET 封装。
大电流循环路径(High-Current Loop Paths)
由于电机应用依赖于高开关电流,因此最小化高电流路径的总环路电感至关重要。最小化该电感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电压纹波和噪声,并可减少对额外旁路电容的需求。
在电机系统中,高电流环路从电源的正极开始,经过高端功率 MOSFET,经过电机绕组,经过相反的低端 MOSFET,再回到电源的负极。图 6-11 以 H 桥示例显示了此流程。
应通过以下方式最小化高电流环路路径:
-
对整个高电流环路使用正确的走线宽度。增加走线宽度可降低寄生电感。
-
使用正确的布局来最小化元件之间的距离。减少走线长度可降低寄生电感。
-
尽量减少高电流路径中的层跳转数量,并在使用高电流走线跳转层时使用正确的通孔尺寸和数量。
图 6-12 显示的是优化大电流环路的示例布局。
VDRAIN 检测引脚
VDRAIN 引脚用于感测高端 MOSFET 漏极电压。具有 VDRAIN 引脚的电机驱动设备必须经过一定的布线才能获得最佳性能。由于电压供应首先到达高端 MOSFET 的漏极,因此 VDRAIN 引脚的布线对于布局至关重要。VDRAIN
引脚为电压供应 (VM) 提供 Kelvin 连接,从而可以在发生过流事件时监控高端 MOSFET 的 VDS 电压(见图 6-13)。由于功率级中的 VM 连接通常由大铜平面和宽走线组成以支持所需的电流,因此平面的额外电感和压降可能会影响 VDS 测量精度。因此,将 VDRAIN 引脚通过一条走线直接布线到外部功率 MOSFET 的漏极。TI 建议在漏极附近使用 Net Tie 以尽量减少可能导致错误 OCP 故障的额外电感(见图 6-14)。
有关 Kelvin 连接,参见:The basics of Kelvin connections
Net Tie 是一种在PCB设计中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网络在特定位置进行连接的技术,通常用于管理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器件,形式上可以表现为一小段连接铜皮、过孔或其他类似的结构。有关更多 ,参见:Net Ties and How to Use Them
电流检测放大器布线(Current Sense Amplifier Routing)
TI 的各种电机驱动器都包含具有内置电流感应功能的器件,其中大多数使用外部分流电阻作为测量源。将电流感应放大器与驱动器结合使用为电机接口提供了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允许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质量的电流感应。图 7-1 显示了所有可用的电流感应拓扑。
这些设备内置的集成电流检测放大器 (CSA) 通常分为三类,每类都有各自的优点。以下将介绍这些类别。
单高端电流分流器(Single High-Side Current Shunt)
图 7-2 显示了高端(High-Side)电流检测电路。
使用高侧电流检测的好处包括:
-
直接测量电源电流
-
可以检测负载短路
-
不受地(GND)干扰
使用高端电流检测的缺点是它需要更多的共模电压。
单低端电流分流器(Single Low-Side Current Shunt)
图 7-3 显示了低端电流分流电路。
使用低侧电流分流器的好处是它需要的共模电压较低。
使用低侧电流分流器的缺点是它更容易受到接地噪声的影响,并且无法检测接地短路。
两相和三相电流分流放大器(Two-Phase and Three-Phase Current Shunt Amplifiers)
图 7-4 显示了具有两相和三相 CSA 的电路。
两相和三相 CSA 对电路板布局有利,因为它们对共模电压的要求较低。它们还可以单独测量每个通道,因此可用于更复杂的控制方案,例如磁场定向控制。
在电路板布局中使用两相和三相 CSA 的缺点包括:
- 对接地噪声的敏感性更高
- 无法检测接地短路
- 可能需要更多软件来实现总系统电流
器件选型
在选择检测电阻(精密电阻)时,需要在精度和功耗之间进行权衡。由于功率级中的大电流会流过检测电阻,因此所选电阻值必须很小,以将功耗保持在最低水平。对于大电流系统,电阻值通常以 mΩ 为单位。例如,驱动 20 A 电流并使用 1 mΩ 检测电阻的系统将从该电阻上耗散 400 mW。在这种情况下,CSA 的输入仅接收 20 mV 的信号。增加电阻值可以提高信噪比,但也会增加功耗。
CSA 的性能参数也必须考虑。在针对系统中的最坏情况电流进行设计时,所选的分流电阻应防止电流检测输入引脚上的电压高于 CSA 的绝对最大额定值。在正常运行期间,此电压必须保持在差分电压范围的指定参数范围内。要选择检测电阻,请参阅器件数据表。
对于使用外部增益电阻的器件(例如 DRV3201-Q1),请选择具有高精度的组件。组件不匹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共模和差模增益发生很大变化。
器件放置(Placement)
检测电阻的放置位置应与功率级的组件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走线阻抗。分流电阻也应放置在靠近 CSA 连接的位置,以降低在电路板上其他走线上耦合的可能性。
对于高端电流检测,分流电阻应靠近电源和高端 MOSFET 源极之间的星点。对于使用外部增益电阻的高端电流检测设备(例如 DRV3205-Q1),分压器中的第一个电阻应放置在最靠近分流电阻的位置。其余组件应放置在最靠近设备的位置。
对于低端电流检测,分流电阻应位于低端 MOSFET 的源极和功率级的星点接地连接之间。
对于在两个或三个单独相位上具有分流电阻的系统,分流电阻应放置在相应低端 MOSFET 的源极和星点接地连接之间。
布线(Routing)
必须使用差分对来路由检测信号。在差分对中,两个信号在布局中紧密耦合,并且走线必须从分流器或检测电阻器平行延伸到 IC 输入端的 CSA。
实用工具(Net Tie 和 差分对)
许多现代 CAD 工具都实现了可帮助布局工程师正确布线 PCB 的功能。本节中介绍的功能是 Altium Designer 工具的一部分;但是,许多其他工具也具有类似的功能。
在初始阶段布线 PCB 时,有助于显示哪些组件布线到哪里的指南在检测电阻布线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误导。在低侧分流电阻的情况下,负输入可以直接接地,而正输入可以直接连接到低侧源极引脚。为避免这种情况,请在设备和分流电阻之间放置一个 Net Tie,以便设计人员可以在放置期间而不是布线期间放置布线限制。图 7-6 显示了 Net Tie 放置的示例。
使用差分对的布局技术通过并行布线两个紧密耦合的信号来降低共模噪声。TI 建议使用差分对将信号从分流电阻布线到 CSA。为了进一步降低噪声耦合,请勿将噪声敏感的走线与噪声(开关)信号并行布线。
输入和输出过滤(Input and Output Filters)
感测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滤波器尽可能靠近感测放大器。这种放置方式可确保设备接收到的不需要的噪声被限制在滤波器和感测放大器之间。图 7-7 显示了输入滤波器(C40、R30 和 R31)的示例布局。
CSA 小结
设计电机驱动器的电路板布局时,请执行以下操作:
- 使用开尔文连接
- 使布局对称
- 使用 Net Ties 和差分布线工具